公元1457年2月的某一天,天空阴沉,寒风刺骨。于谦带着满腔的无奈和百姓们的深情目送,缓缓迈向刑场。这一刻,成为了他生命中最沉重的终点,历史也为他定格在了这一幕。
消息传到孙太后耳中,她震怒异常,痛斥自己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。那几日,孙太后心情郁结,甚至水米不进,愁容满面,难掩内心的痛苦与惋惜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明英宗下令处死于谦?而百姓们为何如此留恋这位忠臣?
于谦自幼勤奋好学,心怀大志,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廷,施展抱负。他立志效仿文天祥那样,忠心耿耿地为国家鞠躬尽瘁。成年后,于谦成功考取进士,步入仕途。
展开剩余91%无论官位高低,于谦始终忠诚于国家,关爱百姓。他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,严于律己,从不贪赃枉法,这在那个官场腐败盛行的时代实属难能可贵。
不过,于谦的性格也有不足之处:刚直不阿,直言不讳,因而得罪不少权贵。
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,曾发生他叔叔朱高煦的叛乱事件。当时,于谦随军出征,成功平叛。擒获朱高煦后,于谦毫不留情地严厉斥责他,言辞尖锐刺骨,令在场之人无不心生敬畏。朱高煦虽勇于反叛,却被于谦的激烈言辞震慑得哑口无言。
史学家推测,即便朱高煦当上皇帝,于谦对他的责难只会更甚,因为他的忠诚已经深入骨髓,是极其罕见的人才。
朱瞻基驾崩后,朝廷任命了以“三杨”闻名的三位顾命大臣。于谦深得三杨器重,顺利得到提拔。然而好景不长,三杨相继去世,权力真空迅速被宦官王振填补。
王振深受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,仗着有靠山变得嚣张跋扈,甚至在皇宫公开受贿。他放言:“凡是想做大官的,都得多给我送钱。”朝中因此充斥着贿赂风气。
于谦因直率性格早已得罪不少人,有人劝他:“给王振送点钱,找个靠山吧。”于谦却笑着甩了甩袖子,淡然说:“满袖清风。”意即自己一分钱也没有。
朱祁镇即位后,大明江山风雨飘摇。北方瓦剌大军压境,消息传来时,朱祁镇满不在乎,自诩要亲自出征立功,摆出一副要效仿父祖的架势。
然而,朱祁镇从未踏出皇宫一步,连百姓家的鸡鸭鹅都不识,带兵更是无知。他的先祖朱棣、朱瞻基都是从军营成长、久经沙场,才有资格亲征。相比之下,朱祁镇显得极不自量力。
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,朱祁镇带着20万大军出发,却像去游山玩水一般,军队排成长龙,首尾顾此失彼,完全无视兵法禁忌。
瓦剌军队在也先的指挥下,成功将明军歼灭殆尽。明军精锐尽失,许多朝中骨干也随之罹难。所幸,于谦未随军出征,否则结局难料。
这场惨败被称作“土木堡之战”,朱祁镇更是被俘,讽刺地被称为“大明战神”,成为笑柄。
瓦剌大军大喜,趁机向北京逼近,城中官员陷入恐慌,哭泣无计可施。郕王朱祁钰眼见局势危急,深感无奈。
徐有贞提议迁都南京,以避险祸。于谦却坚决反对,断言:“北京是国家根基,不能轻易放弃。南宋灭亡便是因迁都所致。”他说得铿锵有力,还威胁:“谁再提迁都,立即拖出去斩首!”
徐有贞闻言不敢言语,但暗中对于谦心生怨恨。朱祁钰最终决定留守北京,坚决抵御敌军。
随着朱祁钰继位,也先的计划被粉碎。瓦剌指望利用朱祁镇瓦解明军士气,如今有新皇坐镇,局势陡变。
于谦身为兵部尚书,全面掌控防御部署,相当于明军主帅。他早已预见也先之谋,因此力推朱祁钰登基,断了朱祁镇的利用价值。
也先未杀朱祁镇,而是将其留作棋子,战斗在城门激烈展开。于谦亲自率军守卫一处城门,多次击退敌军。
战争中,也先的弟弟阵亡,令他大为吃惊:“不是说守城者都是老弱病残吗?为何如此顽强?”
于谦临时募兵,从邻近城市调兵,加之士兵的保家卫国信念,使得守城力量坚不可摧。
最终,北京城坚守成功,也先不得不撤兵。
朱祁镇被释放回京,嘲讽者称他“学成归来”。但他心怀不甘,屡次发动兵变,企图复辟。于谦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捕。
诬陷于谦的主要是徐有贞和石亨。石亨曾被于谦提拔为大将,怎料恩将仇报,这与于谦严厉的性格有关:一旦有人犯错,绝不留情。
最终,于谦被判死刑,朱祁镇对他极度不满,因他曾扶持朱祁钰夺位,间接剥夺了朱祁镇的皇权。
于谦在众人惋惜的目光中,缓缓走向刑场,英勇无畏。
孙太后得知噩耗,怒不可遏,责问朱祁镇:“就算于谦有罪,也不该处死,贬为庶民即可!”事后,孙太后几日难以进食,忧心忡忡。
于谦死讯传到瓦剌,使也先得意忘形,频繁率军骚扰边境。朱祁镇忧心忡忡,询问朝臣对策。
一位大臣坦言:“若是于尚书尚在,定让瓦剌军队无功而返!”
朱祁镇闻言低头沉默,心知于谦是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。
于谦家被抄,所值钱的除书籍生活用品外,仅有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,那是朱祁钰赐予他的珍宝。锦衣卫抄家时见此情景,纷纷落泪:真正的英雄,令人敬仰!
于谦的经历与民族英雄岳飞惊人相似,世人称道:“前有岳飞,后有于谦。”
那些陷害他的人,徐有贞最终沦为庶民,石亨则死于狱中。
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,首要之事便是为于谦平反,追封其名。历代皇帝皆如此,铭记这位忠臣。
或许,于谦真的是岳飞的转世,为国家鞠躬尽瘁,永垂不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