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生男无喜,生女无怒,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!”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卫子夫的外戚家族,成为西汉朝最具势力的外戚之一。即使在卫青和霍去病之外,卫子夫的娘家依旧能在朝堂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卫青和霍去病的赫赫战功足以让许多帝王垂涎,但卫子夫的外戚们并非只有这两位英雄。在卫青崛起之前,卫子夫的家族已经在汉朝的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,接下来,我们就来了解一下,除了卫青和霍去病,卫子夫的其他外戚的故事,以及他们的结局如何。
在卫青崛起并且立下赫赫战功之前,公孙贺曾是卫家最显赫的外戚。他的父亲公孙昆邪因在“七国之乱”中立下赫赫战功,被封为平曲侯。公孙贺年纪尚小时,就随着父亲上阵沙场,并且立下功勋,成为太子舍人。那时的太子正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。等到汉武帝登基之后,他迅速提拔公孙贺,任命他为太仆,负责掌管皇帝的出行和马匹。考虑到汉武帝雄心勃勃地要反击匈奴,骑兵成为了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力量,公孙贺的职位可见其重要性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公孙贺的荣宠与卫家亲戚的关系,起初并非如此直接。虽然他在成为汉武帝的重要宠臣之前,已经在东宫内享有极高的地位,尤其是在汉武帝宠幸卫子夫之后,他的妻子卫君孺也因此成为了卫家更加接近权力核心的人物。但即便如此,公孙贺仍然是依赖于卫家光环的存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卫子夫因子嗣的缘故更加得宠,卫青的军功也逐渐让卫家外戚的地位稳固了许多。尤其是卫青通过对匈奴的胜利,逐步成为汉武帝最为依赖的将领之一。虽然公孙贺在最初几次与卫青共同出征匈奴时都未能取得显著成果,但他凭借着昔日的宠爱和不断的尝试,仍然保持了在朝中的地位。然而,公孙贺的军事才能始终有限,屡次失败让他在战场上的名声始终未能提高。
而卫家,随着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越加显赫,逐渐占据了更强的政治地位。霍去病英年早逝,卫青也在战争和朝堂中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光辉,公孙贺开始成为卫家外戚中最为倚重的支柱。遗憾的是,卫家辉煌的时代也注定了其命运的转折。汉武帝的清算逐渐加剧,尤其是当他因经济原因削减列侯的权力时,卫家和公孙贺都成为了这个巨变的受害者。
在卫青去世后,公孙贺继续担任丞相,但随着卫子夫和刘据逐渐失去汉武帝的宠爱,公孙贺也逐渐成为了目标。虽然他曾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自保,但在“巫蛊之祸”爆发前夕,公孙贺因其儿子公孙敬声的罪行被汉武帝处死。此后,卫子夫的整个家族几乎在朝堂上失去了最后的依靠,卫子夫和刘据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先后自尽,卫家的一切瞬间崩塌。
与公孙贺的跌宕起伏不同,卫子夫的二姐夫陈掌的生活则显得平淡许多。陈掌虽出身显赫,是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曾孙,他的家族背景极其深厚。陈家在西汉朝廷中一度拥有极高的地位,他本人也拥有万户侯的荣誉。然而,他与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的关系却充满了复杂性。虽然陈掌在卫少儿成为汉武帝宠妃之前并未正式迎娶她,但在卫子夫宠爱之后,他才将卫少儿娶为妻,成为霍去病的继父。
陈掌的个人命运虽不如公孙贺那样波澜壮阔,却也承受着家族政治的压力。他的大哥陈何因为犯事被汉武帝处决,家族的爵位也随之废除。然而,陈掌依然尽力为家族争取恢复爵位,他频繁向汉武帝上疏,但始终未能如愿。随着卫子夫成为皇后,陈掌则成为了卫家的一位重要支持者,虽然他在史书中没有过多的记载,然而他一生过得比较平稳,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太多波动才意味着一种相对好的结局。
至于卫青的三个儿子,他们的命运则完全不同于父亲的英勇与成就。卫青虽然英勇善战,屡次征战匈奴并取得卓越战果,但他的儿子们并未能继承父亲的光辉。卫青的长子卫伉继承了长平侯爵位,但因不当行为而被削除爵位,甚至最后在“巫蛊之祸”中死亡。卫青的次子卫不疑几乎没有任何功绩,而卫青的小儿子卫登则在历史上留存了些许记录,虽然他在卫家落魄之后继续保持了一些影响力,但他的存在始终无法填补卫家失去的辉煌。
卫子夫的家族,从盛极一时的显赫权贵,到最终因政治风波而一败涂地,经历了鲜花与血泪的交织。除了卫青、霍去病和公孙贺等显赫人物之外,卫子夫还有一些相对低调的外戚,他们或许没有太多的政治影响力,但在历史的洪流中,他们的命运却紧密相连。从这些人的故事中,我们看到的是权力与命运的无常,以及外戚如何在帝王之下被抛弃,直至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